Member-only story
不只思考程式碼,更要思考如何經營
你有商業思維嗎?什麼又是商業思維呢?
我想,身為技術工作者的我,原本也沒有這種思維的,魯鈍如我,開發時只會針對開發的難題去思考,要如何去實作、如何最佳化、如何如何… 那麼,這麼一來雖然技術能力變強了,可能還是欠缺了什麼。 現在我工作的公司是一間「新創」公司,公司的人數約莫三十幾人,而我現在身為 RD 主管,我是直接向老闆 1 on 1 的。與以前的公司不同,以前我的老闆也是人家的員工,所以大家同樣都是領薪水的,只是職位不同而已。但是,現在我的 Report line 就直接對老闆,所以也會很直接的接收老闆經營的理念以及方向。 去年年終的時候,公司將所有高級主管聚集在一起,打算一起討論出 2025 的 OKR,而這個討論環節大多都是圍繞在要推出什麼產品、服務,要創造多少營收,等等… 而我在會議的時候總是會想,這個跟我沒有太大關係,因為我們是技術團隊,只要前線需要我們開發什麼,那我們就需要協助他們完成。 我想,身為技術人員,很容易就往這個方向思考吧?
資源分配
在最近這幾週中,每一週我都會針對目前進行的專案,將人力分佈比例提供給老闆,而這就是資源分配的第一步,掌握資源的使用。就在訂完 OKR 後,在接下來與老闆的 1 on 1 時,他與我聊到資源分配的問題。
目前,我們 RD 人數不多,沒有辦法同時執行很多項任務,這麼一來,每個事業單位的規劃出來漂漂亮亮的營運目標,規劃要做的專案,只要是與 RD 有關聯的,似乎就沒有太多資源能夠執行。那麼每週所做的資源分佈表,又要怎麼應用在這上面呢?
假設一名 RD 薪水為 6萬元,換算一週的大約是 15000元,換句話說,如果這週有兩個 RD 在執行這項任務,那就代表公司投資了 3萬元在這項任務中,而這 3萬元的投資是否真的能夠帶來營收,是否真的能夠提升績效,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表示這週的投資是值得的,反之就是需要考慮的投資。
所以在資源稀少的情況下,我們就需要將重要的資源投入在最能取得價值的事物上。不過話雖這麼說,還是很不容易等價交換其價值。畢竟一個產品的功能完成之後,也不是馬上就能看出是否取得營收,是否能提升績效。大部分都是需要時間去積累,讓產品的效益慢慢放大,讓名聲越來越響亮,才能夠有突破性的好表現。
小步執行、優先順序
那麼不同的營運團隊,要如何取得開發資源呢?我想這就會取決於如何提出計畫吧。當你提出完整且可執行的計畫時,相較於簡單、不能看出其效果的計畫,我認為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計畫詳細的任務。當然囉,如果資源使用時間是不重疊的,就能夠妥善的使用該資源,所以問題就是,誰先、誰後?
先用小規模範圍來驗證,看看結果是否如預期般,如果與預期不同,也能夠快速的切換方向,避免被沉沒成本綁住手腳,不得動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