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讀《Output 最高學以致用法》的心得

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

Andy Lu
Jan 5, 2021
  • 作者:樺澤紫苑
  • 出版日期:2020/03

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樣,讀了很多書,讀完的當下好像都懂了。但是過了一陣子再翻的時候,卻以為這本書好像沒有看過。又或者是想發表文章,卻不知道該怎麼準備,該怎麼寫出好文章。是否年初列了很多目標,到了年底都沒有實現。

這本書以 80 個小節把輸出這件事從頭到腳都講清楚。作者是一名心理醫生,也是一名作家,更是一名部落客,出版過十幾本的作品、連續發送十三年的電子報。他輸出的量如此龐大,在本書中,以許多科學的方式讓我們知道,要如何才能讓輸出的效果最大化。

圖片來源:博客來

什麼是輸出?

Image src: https://undraw.co/

輸出就是在學習之後,把學習到的內容輸出。

輸入就是接收資訊,而輸出就是將資訊送出。

看書是輸入,寫讀書心得是輸出。

上課是輸入,教別人是輸出。

簡單的說:聽與讀是輸入,說與寫是輸出。

在這個世代,每天都有爆炸的訊息量在你我的周遭,我們欠缺的不是資訊的數量,而是如何將獲得的資訊、知識,用有效的方式輸出。

我是一名軟體工程師,軟體是變動快速的一門學問,在學校裡學習的知識,很多都已經不適用在現在的開發環境中,面對很多未知/不清楚的問題,相信大家跟我一樣,最擅長的就是用 Google 搜尋或是在 StackOverflow 找尋適當的解法。

將 Google 到的內容直接貼上自己的程式中,雖然程式能動,但是卻不了解其所以然。結果下一次有相同的問題時,還是必須要 Google 一次。這就不能稱為輸出,只能稱得上 copy and paste。

什麼是有效的輸出?

遇到問題的時候,將遇到的問題分析一次,腦海中先浮現自己想到的解決辦法,當無法解決時,可以思考需要使用什麼關鍵字去搜尋。在瀏覽器敲入關鍵字後,Bang,出現一堆文章。看看這些文章的解決方法是否跟我想的方向一樣,若是,看看別人怎麼用同樣的方法完成,反之,則要看看別人是怎麼的思考問題。

到這邊為止,都還只是輸入。要有有效的輸出,必須要思考的更多。可以嘗試將把不同方法的優缺點列出來,並將得到的結論寫成文章跟別人分享,或是跟別人討論。

當知識透過自己的頭腦轉化成自己的文字或語言時,在自己的腦裡,就已經慢慢地記下這些內容。

這本書提到學習金字塔的觀念,如果只有上課,平均的記憶率是 5%,如果只有閱讀,平均的記憶率是 10%,當進行小組討論時,平均的記憶率是 50 %,記憶率最高的是有教人的經驗,平均的記憶率是 90%。這邊我們便得知,如果有輸出,將學習到的內容記起來遠超過於只有輸入。

Image by Avi Chomotovski from Pixabay

我在 2020 的時候參加了 Kotlin 讀書會,並且也在讀書會的期間擔任了幾次的導讀者。擔任導讀者,我必須先將該章節先至少閱讀一遍,將上面的範例敲一遍,看看是否如書中所述,並在閱讀完導讀章節的時候,額外的去搜尋相關的資訊,如官方網站、他人的文章等等… 在導讀之前,我完全不了解該章節的內容,但是為了要把該章節的內容讓別人聽懂,自己也必須要先了解,在做了上述的動作之後,對於該章節的內容有著相當深刻的印象,即便到現在,我都還記得約 7–80% 的內容。

根據研究,輸入與輸出的黃金比例是 3:7,也就是說花 3 小時的時間看書,你應該要花 7 小時的時間輸出。如果可以在念完書的當下立刻做紀錄,那麼就可以在對這本書的記憶還沒有消失之前,把所有想法都記錄下來。

紙本筆記 VS 數位筆記

科技時代,人手一機已是常態,還有在寫筆記的人多數人都使用數位化的筆記取代紙本的筆記,原因無他,就是因為方便且快速。但紙本筆記真的已經不再適用了嗎?答案是錯的,根據研究,用筆寫筆記跟用電腦、手機寫筆記,用筆寫筆記比較容易記得住。

透過寫筆記的這個動作,就能夠觸發大腦的網狀激活系統 (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,簡稱 RAS),一但被觸發,大腦就會注意在眼前的事物上,開始的努力吸收資訊。

那麼,要怎麼才能將筆記寫好呢?作者給的建議是,不要將看到的內容「一字不漏」的紀錄,將觀察到的三個「覺察」紀錄下來,並根據「覺察」寫出「To-Do」。 什麼是「覺察」呢?我認為是在看到某些資訊的時候,腦中會有靈光一閃的那個情況,也就是,你本來不知道的事實,在看到之後,頭腦立刻告訴你,這個資訊很重要。這個時候就要立刻記錄下來,因為在三十秒之後,這種感覺就消失了,再過一段時間,你也就忘記這件事了。

將每一個想法、靈感或是心得寫在筆記本上,等到累積一定的量之後,就可以進行數位化。也就是將用數位的方式彙整筆記,其中可能包含了圖片、圖表等等…

持之以恆

作者每個月都閱讀 20 本以上的書,連續 13 年每天發行電子報,是個相當厲害的作家、心理醫生。

本書也提出了持之以恆的法則:

  1. 只考慮今天要做的事 (To Do List)
  2. 把遠大的目標細分成小目標
  3. 用愉快的心情去實踐
  4. 每天紀錄結果
  5. 做出結果就犒賞自己

在做一件不熟悉的事時,例如寫筆記,在心中可能會覺得「哎呀,我不知道要寫些什麼」,所以就不寫了。問題不在於不知道要寫些什麼。問題是你有沒有打算去做,套一句 Nike 的 slogan :Just Do It!就去做吧。

以科學的角度來看,只要 5 分鐘,伏隔核就開始產生作用,也就產生了動力,有了動力就可以繼續做下去。作者用冬天暖車的概念來比喻,天冷時,有時無法直接發動汽車引擎加速離開,必須要等引擎熱了之後,才有辦法產生動力加速離開。

失敗為成功之母

『在這個世界上,根本沒有什麼「失敗」,所有的「不順利」和「出乎意料」都不是「失敗」,而是「犯錯」,只要找出「犯錯」的原因,思考對策,再繼續挑戰就行了。』

我們常常會認為某些事情做得不如自己的預期,或是不理想,就稱自己失敗了、自己是隻魯蛇。事實上是,沒有一個人能把所有事情做到完美,每個人都有其擅長與不擅長的地方。SpaceX 多次發射火箭降落墜毀爆炸,Elon Musk 卻很滿意,原因是他們在每次發射火箭時都將所有的數據都紀錄下來,當中也包含了失敗的數據,有了失敗的數據,才能繼續調整,最後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。

我們透過自省,將犯錯的原因找出,在下次就可以藉由這次失敗的經驗來避免再次犯錯,如果又犯錯呢?那麼又回到自省的階段,找出犯錯的原因,藉由這樣重複的動作,身體漸漸的就會記憶,犯錯次數也就會越來越少了。

實現目標

你有什麼目標嗎?將你的目標向大眾宣告、寫在筆記本的第一頁,每次看到時,都會提醒自己這個目標的存在,向大眾宣告某種層面來看,也是告訴自己沒有退路了,我勢在必行。

我要成為海賊王 (笑)

前面提到,我們將遠大的目標細分為多個小目標,在每次達成小目標時,就犒賞自己,那麼自己就會帶著愉快的心情邁向下一個目標,最後達成自己的最終目標。

設定目標也有一些撇步:

  1. 將難易度設定為「稍微有點困難」
  2. 設下期限
  3. 設下 To Do
  4. 找出客觀評價的方法
  5. 定期檢視 ,給自己進行反饋

結論

本書是一本很好閱讀的書,書中有 80 個小節,每一個小節都是一個觀念,大約是有 2–4 頁的內容。每個觀念都可以花費很少的時間閱讀,看完之後,也很適合放在書架上隨時回味。

利用 3:7 的輸入輸出比例,再看完書的當下,立刻花費 2.5 倍的時間輸出,可以達到最高的效果,只有輸入卻沒有輸出的記憶效果是最差的。

輸出的方式,可以開始嘗試將筆記寫在紙本筆記本上,因為用筆寫的同時,可以驅動大腦同步記憶。如果沒有寫筆記的動力,給自己五分鐘的時間,五分鐘過後,伏隔核開始運作之後,動力也隨之而來。

當然,如果想要讓學習到的內容記得更熟,可以試著把學習到的內容跟別人分享、教導他人。因為在教導、分享的時候,會發現自己沒有注意到的地方,更會加深印象。

追尋一個遠大的目標,可以試著先將大目標細分為數個有點困難的小目標,並訂下完成期限,在完成每一個目標的時候,都給自己一個犒賞,讓自己更有動力面對下一個挑戰。

這本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,如果你有閱讀的障礙,可以嘗試一次一兩個章節,在每個章節讀完之後,把書合起來,試著把內容說給自己聽,並且把重點擷取出來。當讀完這本書之後,搭配書上所說的方式,我相信,閱讀障礙可能就會改善了許多。

我是一名軟體工程師,喜歡分享軟體開發的內容,這次的讀書心得如果你覺得我這次分享的還不錯,幫我按拍手 👏 給我鼓勵吧~

謝謝大家

--

--

Andy Lu

Android/Flutter developer, Kotlin Expert, like to learn and shar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