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永動機呢?在不需要外部的輸入、能量之下,能夠以自身產生的能量,無限循環的運轉的一種設備。
學習永動機
永動機的設計思維,就是在這個系統迴路之下,將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排除、把可以改善效能的地方找出,讓整個迴路可以在輸出的能量大於 (或等於) 輸入的能量下,持續的運轉下去。
若將永動機的概念應用在學習上,就是要用系統性的思考,找出在我們學習的系統迴路之下,有哪些可變因素可以調整,讓我們能夠在不需外界的 push 也能夠更有效率的學習,打造永不間斷的學習。
91 在這場講座當中,利用因果迴路圖 (Causal Loop Diagram — CLD) 帶我們發現,打造學習永動機的路上,我們需要排除什麼障礙,需要增強什麼部分,才能夠達到我們的目標。
迴路一:時間換金錢
在第一個迴路中發現,為了要提升年收入來減少與目標收入的差距,大部分的人都採取的是時間換取金錢的方式,也就是利用增加額外的工作來換取額外的收入。但是這種方法會面臨到最大的問題,也就是時間本身。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,每一天每一個人都只有24小時,不會多,也不會少。所以每一個人一年能夠使用的時間都是相同的。
迴路二:提升工作效率
在迴路一中我們面對到時間的考驗,無論如何努力,都沒有辦法改變時間的總量。91 提出一個方向,那就是提升工作效率。在每單位的時間中完成更多的工作,達到更高的產出。(報名極速開發,笑)
提升工作效率是一個大哉問,有各式各樣的方向以及方法,但是無論法哪種方向、哪種方法,都需要時間來學習。換句話說,想要改善工作效率,奪回更多可使用的時間,首先,必須要先拿出時間來學習。
欲練此功,必先自宮 🤣 — 笑傲江湖
將工作外的時間抽一些出來進行改善工作效率的活動,進而改善工作效率、降低完成單一工作的時間。提升工作效率的迴路建立起來之後,我們同時也可以改善迴路一「額外需要工作的時間」的變數。
迴路三:利用工具與服務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 — 論語
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,想把事情做好,手上的傢俬也是不可少的。
有用過 IntelliJ IDE 的開發者一定對於他強大的功能不陌生,但是,你真的能夠使用大部分的功能嗎?其實在 IDE 裡面,隱藏了許多能夠快速使用的方法,只是等者你去探索。
最近在學習畫心智圖,如果是用小畫家畫,一張簡單的圖,可能就會畫到吐血,所以我使用專門繪製心智圖的軟體,三兩下輕輕鬆鬆就可以畫出一張美觀的心智圖,重點還是免費。
在大免費軟體的時代,想要什麼功能都可以找得到相對應的免費軟體,如果可以找到免費又堪用的軟體 🤙,如果免費的比不上付費的,那還是乖乖掏錢出來買吧。
在迴路三中,我們從「實際增加的年收入」這邊接到「工具與服務」,就是說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或服務,是值得投資的。
迴路四:變現
前面討論的都是如何將時間有效利用,迴路四,我們換個角度來看 — 提升工作的價值。譬如,現在的工資換算日薪可能是 2000 元,如果能夠提高日薪為 4000 元,就是提高兩倍的價值。
這就是變現,將你的價值轉化為實際能收到的薪資,91 說仿間的課程都是6000~8000左右,為什麼他的課一天10000,而且還爆滿。因為他的學員來上課之後,有感受到效果,所以會一傳十、十傳百,想提升開發品質的工程師前仆後繼地來上課。
同樣的,要找到能夠變現的方式,需要不斷的嘗試,找到適合自己的變現之路,所以在上一回的主題講座當中,91 在課後詢問我們,要如何產生變現的價值。
小結
利用 CLD 模型,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每件事情的因果關係。由於在 CLD 模型中,每一個文字都是一個變數,所以在一個迴路建立起來之後,可以嘗試在迴路中的變數中尋找可調整的部分,來改善迴路。例如,迴路1 中,我們發現「額外工作的時間」是個問題,所以我們推導出迴路2 ,把工作效率提升,就可以降低額外工作的時間。同時迴路3 ,也是同樣的方向,利用有效率的工具,我們可以有效率的完成工作,搭配迴路2 的提升工作效率的方式就能夠節省更多時間。
91 的 CLD 介紹影片:
CLD 補充
藍線為正相關,意思是箭頭的左邊增加時,右邊也會同時增加。例如:額外的工作量會導致額外需要的工作時間。
紅線為負相關,意思是箭頭的左邊增加時,右邊反而會減少。例如:額外需要工作的時間增加,會導致工作外可以支配時間減少。
中間有兩橫的線,意思是有延遲。例如:進行改善工作的活動,過段時間才會看到工作效率的提升。
第一部分針對提出邁向目標收入的 CLD,並且完成了四個迴路,分別是利用時間提高薪資的迴路1、提升工作效率的迴路2、利用工具與服務的迴路3 以及嘗試變現的迴路 4 ,第二部分 開始深入討論迴路 2 ,也就是如何改善工作效率。
改善工作效率的第一步,就是學習。
學習迴路
IPO (Input — Process — Output)
在 《Input 最高學習法中》,我們知道要有效的輸入,一定要以輸出為前提來做輸入。輸入的資料經過大腦處理之後,才被輸出 。
在輸出之後,把獲得的反饋,再次輸入到系統裡,這樣就形成一個正向迴路。
那輸入要由什麼地方著手呢? 91 建議,由「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 — 知不知」,以及「自己知道自己不熟悉 -知不足」的地方下手。
要怎麼知道發現自己不知道、不足的事情呢?多讀書就對了。
關於讀書,91 分享一個小秘訣,他看書時,不會把書一次看完才開始實作、運用,看到一半的時候,就會把目前看到的內容嘗試著應用、使用。這樣可以加速學習迴路的進行。每一次的反饋,都是讓自己更熟悉。
兩週內輸出三次,大腦會自動轉為長期記憶,反覆的輸入輸出,才是智能生產活動的軸心所在。-《Output:最高學以致用法》
善用社群
如果他想要學習某個領域的知識,他會去社群裡面詢問大家的意見,但是他詢問的方式不是:「我想學習XXX,可不可以推薦我幾本書?」,而是:「我想學習XXX並用在OOO方面,這些是我目前了解到的內容 #!@$!@!#!$,能不能推薦三本書。」大多數的人,看到發問的人如果有自己做功課,而且又有明確的需求,通常伸出援手的機會會大增。
如果在某個領域內,可以有一個 Mentor 幫忙,那麼可以省下的時間、少走的冤枉路是相當多的。
91 分享一個小故事:「以前在還是微軟 MVP 的時候,針對 DI (Dependency Injection) 寫了一篇文章,但是那時候誤會 DI 是 Delay Injection 的縮寫,而且還寫了有條有理,結果被別人狠狠的打臉。」但是後來,他很感謝這位先生,因為他跟他說了這件事,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站在旁邊看好戲,當然後來也成為 91 的好友。
最後,就完成了這張學習迴路圖。透過自身的不斷輸入輸出,輸出給社群、由 Mentor 給予反饋,都是能夠讓自己快速成長的關鍵要素。
要如何在職場上也能持續成長呢?
在工作了多年之後,因為對於工作內容相當熟悉,所以可以很快速的完成工作,但是很多時候,都是靠過去的經驗來反射身體來完成工作,大腦鮮少處於活絡狀態。這時候就已停止成長。
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自己成長呢?
同樣的,我們也是可以利用 CLD 來表示。
R1. 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
在前面,我們知道時間是有限的,所以我們第一個挑戰就是減少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。嘗試以更少的時間完成相同的工作,當然成果的品質不可因時間減少而跟著打折。
R2. 解決問題的難度
嘗試解決困難一點的工作,每一次增加一點難度,都會刺激自己學習多一點知識來解決這個難一點點的問題。如果難度一次提升太多,反而會造成反效果。因為太難的工作需要更多專業知識,但自己尚未擁有足夠解決該問題的能力,若嘗試解決,可能會花費過多的時間卻沒辦法解決,故可以暫緩解決該問題,先把目標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吧。
R3. 跨領域
當自己的能力在熟悉的領域能夠得心應手時,不妨跨到不同領域。在不同領域裡,會有不同的問題需要被解決,若你可以使用原熟悉的領域技能解決跨領域的問題時,表示你的能力又更上一層樓。
R4. 提升品質
在紅海市場裡,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是以 CP 值作為選擇的依據,為避免削價競爭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提高品質。換句話說,如果你的品質,跟其他人的產品一樣,但價格又比較貴,或許你就不會被選上。但是,如果你的品質超過市場的水準,就算你的商品比其他人的貴,也會有人會買單,而且更容易被看見。
我想 91 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,有上過他課程的學員一定都會對他的能力豎起大拇指,因為除了可以在課堂上學習到很多內容之外,在課後,他也會一一回答學員的問題,這就是他課程的品質。所以現在他的公開課程只要一開放報名,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會被秒殺。
R5. 責任
除了技術能力的提升,在職場上,責任也是證明你的價值很重要的一環。當你的主管信任你,就會慢慢的將責任轉移到你的身上,你在職場上的份量又多了一點。( 不是身體的份量XD )
所以,在職場裡努力的將影響力擴大,承擔更多的責任,就會讓自己在職場上更進步。
完成的 CLD 圖如下:
心得
講座時間原訂 7:30~9:30,最後離開現場的時是9:50,除了維持91一貫的作風 (沒有準時下課)之外,還有給學員滿滿的收穫。
我認為學習永動機最重要的是,必須要由內心驅動,只有內心想要成長,那麼你就會往成長之路前進。
利用 CLD 將目標由行動結果環環串起來,用心觀察就可以從中找到可改善的地方。第一部分我們發現,時間是最大的問題,所以我們想找出方法改善工作的時間,利用有效率的工作方式、好用的工具與服務,能夠改善多餘的工作時間。在第四個迴路中,我們了解,唯有找到自己變現的方式,才能夠提升自我品牌的價值,但是這條路是很難走的,需要不斷的嘗試,你需要從自己喜愛的項目著手,才可以發展出一套變現的方式。
在第二部分中,是自我成長的方式,要快速成長,首先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、什麼不足,由這兩個方向出發,把自己還沒有辦法掌握的能力、知識學起來。了解、掌握之後,就可以將習得的知識輸出,可以是部落格、Youtube或是任何方式。收到回饋之後,再把回饋重新輸入,改善自己對於該知識的不足點。
除了分享到網路外,專門的主題可以分享到專門的社群,一般來說,社群都是由有熱血的人所組成的,把自己學習到的內容分享在社群內,一來是幫助其他不了解的人熟悉該主題,二來是希望能夠獲得已經對於該主題很熟悉的人的反饋,同樣的,將反饋再次輸入,就可以從他人的反饋當中,學到更多。
第三部分談到的是如何在職場上持續進步,重點就是要給自己不斷的挑戰,完成工作的時間也好、問題的難度也罷,這些都是讓自己的大腦有持續在運轉,持續在思考。
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 — 孔子
要讓自己的影響力提升,除了提升自身的能力外,跨領域的挑戰、品質的提升以及扛下越來越多的責任,都是可以讓自己的品牌更加響亮,影響力更顯著的方式。